為古建筑穿上“智能馬甲”,如何對文物古建進行常態化健康監測?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住房城鄉建設局近日采取了一項重要舉措,為區內的五處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安裝了智能監測系統,實現對這些歷史建筑的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的結構安全監測,為每一座建筑“把脈、問診、開方”,讓它們穿上“智能馬甲”。
文物古建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們更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寶貴遺產。這些古老的建筑承載著無數的故事和記憶,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和文化的演進.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歷史建筑的墻體、屋架以及其他關鍵構件在經歷了超長期的服役后,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問題影響城市生命線的穩定。這些問題包括開裂、風化、腐朽,甚至有些構件會出現斷裂現象。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建筑的美觀,更重要的是嚴重威脅到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而應用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保護和修復這些歷史建筑,具有巨大的現實價值。
一、提升常態化動態監測能力
WITBEE?萬賓科技?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具備諸多優勢,其中包括穩定性高、數據精準以及24小時在線監測的特點。無論是在臺風暴雨的惡劣天氣,還是在寒冬酷暑的極端環境下,系統所配備的傳感器都能夠嚴格按照預設的頻率,自動地進行數據采集和傳輸工作。這些傳感器能夠實時監測建筑結構的微小變化,確保數據的連續性和準確性。
通過監測系統的智能判定機制,它能夠自動識別出數據中的異常情況并及時發出報警信號。這種自動化的監測方式不僅大大節約了人力資源,減少了人工巡檢的頻率和強度,還顯著提高了巡檢工作的效率和準確度。而且系統還能夠擴大巡檢的覆蓋范圍,確保每一個角落和細節都不被遺漏,從而全面提升建筑結構的常態化動態監測能力。
二、人防+技防+云監管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依托傳感器實時采集房屋結構整體傾斜、不均勻沉降及周邊施工振動影響等重要數據,實現24小時無人值守自動監測。在監測過程之中可對異常振動等情況進行自動辨識,如在房屋周邊異常振動達到一定值時,系統會連續采集數據以進一步確定風險情況,形成房屋安全監測及隱患識別的流程。
遠程監測過程中如果出現異常預警,系統也會第一時間將信息傳達給相關人員,通過精細的數據處理和風險評估,確保房屋安全處置工作更加科學高效。同時,為防范不均勻沉降、位移、自然災害等對歷史建筑產生危害,工作人員也可以結合定期人工巡查的監測數據,通過與云端的數據庫進行整合和分析,制定出更加全面和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
融合了人防措施、技術防護手段以及云計算監管技術的協作模式,為管養中心帶來了數據采集的多角度、立體化的全面覆蓋。這種工作方式極大地促進了建筑維護工作的科學性和智能化水平。在這種模式下工作人員能夠對建筑物的各項指標進行實時監測和詳細記錄,為古建筑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