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賓科技受邀全國抗震加固改造會暨減隔震技術及試驗會發表演講
近日,中國建筑學會抗震防災分會主辦《第十屆全國抗震加固改造技術交流會》,由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抗震防災專業委員會、四川省土木建筑學會、成都市雙流區投資促進局等共同舉辦的分論壇《減隔震工程技術及試驗方法創新研討與觀摩會暨成都市雙流區振構防災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慶典》在成都舉行。
會議以“韌性防災工程相關技術創新”為主題,聚焦地震工程、防災減災、振動控制等關鍵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探討災害面前如何通過科技手段降低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并分享防災減災經驗與成果。
WITBEE?萬賓科技?作為首批城市生命線健康監測技術提供商,也應邀參加了本次活動。創始人/CEO在會上發表《城市級建筑群結構健康監測與應用場景》演講,向與會呂西林院士、楊光原副廳長、翁大根院長等領導、專家介紹第四代結構健康監測技術的創新與應用。
▲萬賓科技創始人發表主題演講
01
建設背景
我國屬于地震多發國家,近年來地震活動尤為頻繁,特大地震的頻發對社會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其中房屋倒塌成為導致重大人員傷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對現存建筑物進行全面的抗震性能評估至關重要。針對那些未能達到抗震標準的建筑,實施科學合理的抗震加固策略、必要的拆除重建,或是采取易地安置等措施,是有效減輕地震災害影響、保障民眾生命安全的關鍵路徑。
此外,強化建筑結構的實時安全監測系統,不僅是提升建筑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確保各類建筑安全運營、維護公共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采用先進的監測技術和數據分析,可以提前發現潛在的結構安全隱患,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從而在根本上提升城市及農村地區的抗震減災能力,構建更加安全、韌性的居住環境。
02
政策導向
2024年0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4部發布《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
加快推動城市建筑、道路橋梁、園林綠地、地下管廊、水利水務、燃氣熱力、環境衛生等公共設施數字化改造、智能化運營,統籌部署泛在韌性的城市智能感知終端。
2023年11月,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印發《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建設指南(試行)》
明確以全面建成“能監測、會預警、快處置”的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為目標,要綜合應用多種技術手段,全面加強對涉風險因素的實時監測,包括橋梁安全、老舊房屋坍塌、水庫垮壩等。
2022年4月,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印發《“十四五”國家防震減災規劃》
聚焦社會關切,聚焦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能力、水平及效能,形成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地震應急響應服務能力3類8項主要指標。
2021年5月,國務院第135次常務會議通過《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
建設工程所有權人應當對存在嚴重抗震安全隱患的建設工程進行安全監測,并在加固前采取停止或者限制使用等措施。對抗震性能鑒定結果判定需要進行抗震加固且具備加固價值的既有建設工程所有權人應當進行抗震加固。
▲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4部發布指導意見
03
發展趨勢
伴隨著數字化轉型、智慧化城市建設的推進,城市安全監測技術正逐步從傳統模式轉型為數智模式(智能化、網絡化、集成化、微型化感知終端)的發展趨勢,借助新質生產力技術優勢,為建筑結構安全提供更為堅實的保障。
04
重點防御區
2022年,我國國家地震局發布了新一輪24個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和11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城市中,其中11個城市為合肥、濟南、自貢、臨沂、長沙、石家莊、南寧、南昌、長春、深圳、東莞等。
此外,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分別為: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為等地。我國的臺灣省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于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于相關的地震帶上。
05
建建筑結構監測
WITBEE?萬賓科技?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通過對建筑結構的位移、沉降、傾斜、加速度、振幅、頻率、溫濕度、動態平衡和人體舒適度等的數據收集分析,為結構坍塌監測預警分析提供數據支撐,實現對建筑結構健康狀態的實時評估和提前預警,有效防止結構坍塌等重大安全事故。
▲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部署圖
▲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架構圖
06
監測指標
單臺設備監測數據
實時監測位移、沉降、傾斜、加速度、振幅、頻率、地震烈度、動態平衡、人體舒適度、實時定位和溫濕度等12項指標。
AIoT開放平臺可選模型分析服務
動撓度(結構局部變形)、固有頻率(材料強度退化、結構局部損壞和共振風險系數)、模態阻尼比(支座老化或損壞風險系數)、振幅(抓拍聯動)、索力(拉索損傷診斷)、撞擊報警等。
擴展接口接入
振弦式應變、拉繩式位移、裂縫計、氯離子(表面腐蝕)、微型氣象站(風速、風向、雨量和環境溫濕度)等外部傳感器數據。
07
平臺示意圖
▲城市級建筑群健康監測系統示意圖
▲城市級建筑群健康監測系統示意圖
08
優勢特點
北斗毫米級定位技術
北斗毫米級定位技術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實時性,通過北斗高精度接收機接收衛星信號,并結合地面增強系統,可以實現對防洪堤壩結構的精準監測,及時發現潛在的安全隱患。
SHM無損結構診斷識別技術
無損結構健康監測(SHM)診斷識別技術能夠進行宏微觀、動靜態和高精度監測,利用多自由度微振動診斷算法和多層次分析發現結構早期損傷與隱患,讓建筑物和構筑物結構健康診斷識別技術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AI時變工作模態參數自適應識別技術
時變工作模態參數識別是通過測量環境隨機激勵下的結構位移響應信號來進行模態參數識別,在大型應用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進行實時的結構監測和損傷檢測。
AIoT開放平臺
海量的設備管理能力、數據計算與模型分析功能、智能預警系統、開放與擴展性以及優質的聯接體驗等,為城市生命線監測系統提供了全面的技術支撐能力。
總結
隨著我國建筑業的迅速發展,結構安全和抗震能力已成為行業內熱點話題,隨著城市數字化轉型速度加快,建筑行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提升城鄉建設抗震防災能力勢在必行。WITBEE?萬賓科技?堅持科技創新引領企業發展,以新質生產力的強大驅動力,不斷深耕城市生命線智能監儀器技術創新與實踐應用,為城市建筑群提供更精細的結構健康監測技術。